close
首页回到古代,古人用什么提高办公效率?

回到古代,古人用什么提高办公效率?

古代, 办公, 效率
十一月 22, 2017

孟晖 专栏作家,著有《中原女子服饰史稿》、长篇小说《盂兰变》及随笔集《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menggr@vip.sina.com)


过去没有电脑、钢笔,然而人们一样需要在各种临时情况下进行文学创作以及处理文件,由此出现了一款款巧妙的文具,让古代办公也具有高效率。
至品生活  撰文:沈奇岚  编辑:陆利华

〔明〕唐寅《溪山渔隐图》局部

       士大夫文人有在旅途中写诗文的爱好,所以外出时一定要携带全套文具,将随时涌起的才思落于纸笺。所幸,中国古人巧妙地利用科学原理,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便携式文具,而且将之不断改进与优化,我们今天能读到那么多优秀的游记与山水诗,大概要部分归功于这些古代创意。

       按照传统方法,须先滴水在砚台上,用墨磨出墨汁,然后才能以毛笔蘸墨写字。早在汉晋时代,就有巧匠发明出防漏便携的小“砚滴”——瑞兽衔杯砚滴,采用带羽异兽、龟、龟蛇合体的玄武等造型,一般为青铜制品,优美如艺术品,从应用角度来说堪称设计的典范。此般砚滴内部中空,用以贮水,背部正中有圆管式的入水口,瑞兽的口前衔有一只小杯,于口部的中心开一个小孔与内部贯通,为出水孔。研墨之前,先将兽形砚滴微微倾斜,让体腔内的水由口中小孔流出,落于所衔小杯内,再将之倾至砚上。

       更重要的是,瑞兽衔杯砚滴利用气压原理,兽口的小孔与背部的入水口使砚滴成为一个连通器,两孔所受大气压强相同,让水面趋于等高,所以水会从较低的兽口小孔内流出。但是,只要将背部的入水口用封合严密的塞子堵实,器内水面上的大气压强与器外的不再一致,产生了压强差,水便流不出来了,这样,无论砚滴怎样翻转,兽口的小孔也不会漏水。于是,瑞兽衔杯砚滴就成了一件可以放心携带外出的小储水器,将之置于文具囊内,绝无滴漏之忧,需要时取出,拔掉背部的栓塞,压强恢复,兽口便可滴水于砚面,随之研墨。

       到了唐宋,又有巧匠把这种便携式砚滴与砚台合为一体,形成“提砚”:将砚体挖空,形成中空的砚堂,上面嵌覆一片砚板。砚台的一端留有比例较大的砚池,砚池与砚堂之间的隔墙上开有一对小孔。通过这对小孔,便可让砚堂内灌满水,妙的是,因为这对入水孔所受的气压相同,所以,灌满水之后,即使砚体侧倾翻动,砚堂内的水也不会溢出。无须借助其他部件,仅仅凭借自然规律,就让开有小孔的砚台不漏水,委实是惊人的创制。使用时,将砚体略加歪斜,按住位于略高位置的小孔,这时,压强改变,下面的小孔便会滴水,让水回流到砚池里,由此即可蘸水在砚板上研墨。

       将如此内含清水而不会洒漏的小砚携于旅途,自然是既方便又安全。从文献记载可知,人们往往预先研好墨汁,灌满于砚堂,临到使用时,让墨汁从小孔中返流回砚池即可,更省了现场研墨的步骤。不论何时何地,文人才思一起,拿出提砚便可从砚堂内倒出现成的墨汁,将突来的灵感记录于诗笺,传统士大夫之风雅,实在有太多微妙细节在我们的经验之外。其实,古人旅行固然比现代艰难,但也不是原始人一样的简陋粗鄙。

       提砚可以被置于行李中,所以也叫“行囊砚”,但是实际上很多行囊砚被做成巴掌大小,砚台两侧还相对做出两个小洞,以便穿入绳绦,挂到腰带上。因此,古代官员上朝、文吏办案、商人记账乃至任何需要随身携带笔墨应付突发情况的人,都可以把这样一个袖珍提砚连同笔囊挂在身边,取用方便。

       到了清代,出现了更为轻便的新款式,袖珍石砚一半内凹,填满饱吸墨汁的丝绵,一半仍为砚板,书写人以毛笔蘸取丝绵里的墨汁,然后在砚板上顺好笔锋,便可潇洒挥毫。据说当时的大臣上朝时就会携带如此小砚,应付不时之需。不久,又发展出铜墨盒,贮水式行囊砚虽然流行多个世纪,至此便没落了。如今,歙砚、端砚中仍有精工巧作的行囊砚,但已是供爱好者把弄的文玩。然而,幸亏制砚家们仍然在不断雕制这种好物,让现代人有缘见识到往昔供随身携带的实用小砚,使之体会到中国传统设计的发达,也体会到古代生活的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