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页徐冰:意义从无意义中诞生

徐冰:意义从无意义中诞生

一月 05, 2022

徐冰创造的文字和一般人对文字的期待背道而驰,它们常常拒绝沟通,或者给沟通制造麻烦。在艺术创作中,徐冰非常喜欢用这类特殊的方式给人类懒惰的思维制造障碍,让我们的思维在短暂的“当机”后寻觅到更为“有效”的运行路径。
采访/撰文:苏欣  摄影:高忠  图片提供:徐冰工作室

不久前,新展“徐冰:艺术卡门线”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这次展览围绕艺术家徐冰与星际荣耀火箭公司发射的“徐冰天书号”艺术火箭展开,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艺术作品和对太空艺术历史的梳理,呈现出一个独特的面貌。当人们对这枚“艺术火箭”命运的讨论进行得热火朝天之际,徐冰的又一个重要展览——大型回顾个展“徐冰的语言”在上海浦东美术馆拉开帷幕。从北京到上海,从布满“天书”伪文字的艺术火箭到分布于浦东美术馆一层、三层主要空间的70组代表作品,你很难说它们是否互为补充或注解,仅通过这两场展览也很难做到对一位艺术家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但我们可以从徐冰宽广而深远的艺术思考和实践中推开一扇门,从而窥探一个新世界的风貌。

“徐冰天书号“发射前现场作业

将艺术向太空发射

2021年2月1日,中国酒泉发射了一枚火箭,这是全球第6025次航天发射,这枚火箭被命名为“徐冰天书号”,这是首枚以艺术之名发射的火箭。“徐冰天书号”安装了一个5.5厘米立方体的“天书魔方”,按计划卫星将传回魔方在外太空的即时影像。

“徐冰天书号”火箭发射

《“徐冰天书号”:环形山》,2019-2021

箭体上则布满了“天书”伪文字,来源于徐冰35年前的旧作《天书》。从1987年到1991年,艺术家以汉字为形式和基础,创造了4,000多个“伪文字”,这些“伪文字”的“内容是被抽空”的,它们无法被阅读和理解。当时,徐冰采用活字印刷的方式、按宋版书字体将这些“伪文字”制作成书册和几十米的长卷,这一艺术项目也成为徐冰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实践之一。

《天书》,1987-1991

《天书魔方》,2019-2021,装置

使用“天书”的形式介入这次项目,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我们希望以此与外太空文明产生某种对话,但在艺术家看来,这是实际上是一场与外太空文明沟通交流的浪漫想象。“比如说我们想借由卫星携带魔方传回外太空之声,但外太空其实没有声音,因为没有空气的流动。人类一直在纠结于讨论我们用什么方式和外太空沟通,这在我看来都是伪命题,不值得去探讨。外太空文明我相信一定有,问题是我们接到他们发给我们的文明信号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文明轮回,那时候人类还存在吗?人类还在用语言交流吗?这些都无法确定。”而“天书”则是一种“不沟通”,艺术家的期望是——通过不沟通达到沟通。

《“徐冰天书号”:回落地表的一子级箭体》,2019-2021,装置

按照计划,一、二、三子级箭在完成推进任务后,将与载荷舱分离,回落地表。这些“伪文字”会随着火箭经历上天入地的过程,而火力推送、大气摩擦、箭体陨落等自然力量会给它们带来不寻常的经历。不过,火箭由于技术原因点火升空后失利,在大地上碰撞出更为偶然的景观。实际上,从这个项目开始,徐冰就不断经历着各种陌生的体验。“这个领域尚且处在不成熟的婴儿期,当艺术家闯入这个领域,体会到的东西更是全然陌生的。整个项目和社会现场的纠结,相互的介入和搅动,比平时的社会现场介入更陌生。”同时,这种陌生为艺术家的想象力赋能,给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太空领域作为艺术创作的材料,一定是具有未来生长性的。刚介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缺乏想象力,但是它必然会更深更广无止境地扩展我们想象力的空间,给当代艺术提供更多的可能。”

触及文化最核心处

徐冰的作品一直与当下社会文化联系紧密。早期他专注于研究文化、语言和传统知识体系;上世纪90年代到纽约生活后,他开始关注跨文化、全球化等议题;近年来,他的艺术创作中未曾缺失的一直是对这个时代新的社会现象的探讨。而本次浦东美术馆的展览则通过囊括版画、装置、文献记录、手稿、影像、纪录片等媒介的近70组代表作品,展现徐冰在创作生涯的各个时期。从书写体验到中国艺术的精华,从社会现场的视觉碎片到全新概念的电影和装置,从传统文字到未来元语言的大跨度实践,以及前文所提到的太空艺术实践。

《黄金叶书》创作过程,2000

与文字语言和艺术语言相关的作品是此次展览着力呈现的重点。在徐冰看来,文字是文化最基本的概念元素,对它的发问即是对人类文化最核心部分的碰触,其对文化产生的作用力往往会更大。“文字可以大概分为两个部分,功能性的部分和非功能性也就是包装的部分。人们敬畏文字主要是因为更多地尊重它的功能性,但对于一个视觉艺术家,后者对我来说更有文化含义,我对这部分更有兴趣。”

作为在语言学和符号学方面被广泛认知的观念艺术家,徐冰创造的“文字”显然与我们对文字的惯常理解不同。“我的文字和一般人喜欢的文字相反,一般文字的作用是用来沟通交流,而我的文字是因不沟通或者给沟通制造麻烦而起作用,说到根上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给人类懒惰的思维惯性制造障碍,这有点像电脑死机重启,从而会找到更能有效运行的线路。”

《地书剪贴本》,2003

在浦东美术馆的一层展厅,以《天书》为中心,《猴子捞月》《A,B,C…》《转话》《后约全书》《英文方块字教科书》、《小企业七言集》《文字隐身术》和《地书》等多种文字类作品共同展现文字语言的无限可能。其中,《天书》一定会调动起你的阅读兴趣,但并不给你任何读解的可能。名字与之有着对应关系的《地书》则是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艺术项目,艺术家以搜集来的公共标识为单位编纂成书,身处时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能通过图形获知它的含义。《英文方块字》也是徐冰在文字探索之路上的一件代表作,它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字母书写交织,衍生出新的文字,经由最初的怀疑和困惑后,观者最终会了然它的含义……

《猴子捞月》,2001,尺寸可变,桦木、漆

大型悬挂装置《猴子捞月》是徐冰作品中的另外一种类型,它与那些去功能性的无关含义的“伪文字”不同,它恰恰是非常意象化的。创作中,徐冰将21个不同语言里字义为“猴”的文字象形化,相互勾连后悬空而降,探讨不同种族、信仰、价值观的人们如何分享和共建这个世界……在创作中,艺术家从未给自己设限,而是不断去探索新的艺术领地和表达方式,持续地挑战观众对艺术认知的边界。其他汇集于三层展厅的作品,如《汉字的性格》《烟草计划》《凤凰》和影像作品《蜻蜓之眼》等,同样跨越了多重文化、不同社会现场和多样化媒材的艺术语言。

《烟草计划:荣华富贵》,2000,900x700cm,综合媒材装置:烟草、66万只“富贵牌”香烟、喷涂黏合剂

《凤凰》,2015,威尼斯双年展,凤:长31米,宽7.2米,高6.3米;凰:长30米,宽8.6米,高4.7米,建筑工地材料

“艺术说到底,就是艺术家面对时代有自己的话要说,并且必须找到新的说话方法。”在徐冰看来,每件作品之间都在相互补充和支撑。旧作是对新作的注释,新作是对旧作的重新发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创作对于徐冰来说必然是一件持续生长的事情。

Noblesse 对话 艺术家徐冰

红砖美术馆新展的标题很有意思,你如何理解标题中“艺术卡门线”这个说法?

其实在准备展览的阶段,展览的题目一直没有确定下来,因为这个展览很难界定,它不是一件作品,也不是一个活动的总结。后来我们想到了“卡门线”这个概念,我个人非常满意。“卡门线”不是外太空,也不属于大气层,用大气层和外太空物理的标准都没办法去判断它,它是一个不属于哪里的边缘地带,这样的属性很特别,很像当代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大家知道,这枚火箭失利了,而“卡门线”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积极面对这件事情的态度。

箭体上布满的“天书”伪文字来源于35年前的旧作,人们常常觉得太空科技是一种非常新的概念,你如何看待这种新与旧之间的交叉和碰撞?

其实对艺术来说,不存在新或者旧的事情。科学是具有这个属性的,新的概念、新的技术被发现,然后我们可以去调整过去的盲点。艺术的新旧则很难分清,艺术可能只能分类,比如分为古典和当代、东方和西方,其实不存在新和旧。很多古典的艺术非常当代,很多当代艺术理念却非常古典。而且我一直觉得,艺术是一件不断发展和生长的事,所以我不会用新或者旧去衡量它。《天书》之后,你又创作了《英文方块字》以及《地书》,它们都会在展览“徐冰的语言”中展出,这是对文字持续性的思考。

对于文字的借用和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在近年来有着怎样的发展?

这次展览还会展出我的一个新项目:“文字隐身术”。这个项目是2020年在纽约开始操作的。东西方文化历史上都有如何把文字伪装起来,绕弯之后再把真实信息传递出去的事,要做到这样,就要在文字上做很多功课,才能达到把文字传递出去的目的。从当代的角度思考这件事,你会发现当今在手机的社交软件上,不同圈层的人都有着对文字的特殊表达,这使得文字也出现了一种隐秘性的属性,各个圈层的语法是不同的,非这个圈层的人对它是陌生的。这包含了一种很复杂的社会心理,懂得这个圈层的语言,就是圈层的一分子,这是新浮现出的社会现象,只不过表现在了文字的使用和沟通上。这是一个小的研究项目,对于当代艺术来讲,很难把它彻底地归为什么东西,当代艺术有个特性就是不容易归类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归到此类。这件作品会通过iPad进行展示,其实这件作品也是永远在生长中的,很难有最终停止的时候。

此次新展将会展出大型装置新作《文明的引力》,它和已有的作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性?

这个作品是一个很大型的装置,是为浦东美术馆大厅定制的,也很有意思,它会在2022年春天亮相。其实在讲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抻力,这个作品在展厅从每一层视角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东西,到了四层才可以读出它的内容。它暗喻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文化视角相互角力、补充,并指向人类文明如何共建的问题。你的工作节奏是怎么控制的?你是一个比较有计划性的人吗?我是一个把生活和工作混为一体的人,我的生理和性格的节奏完全体现在作品上,因为艺术就是生活本身、思维本身,艺术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很难把它和生活分开。

能否介绍一下2021年对你最重要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我看书都是随抓随看,今年有一本书我是比较有目的地在读,读得比较认真,名字叫《像火箭科学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有对思维的引导作用,是一个美国人写的,挺多观点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助力。今年还读了几本关于植物学的书,疫情把我限制在小院子里,让我对植物比之前有了更多的关注,我发现植物真的很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