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表领域的“中国风”由来已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我自己关注很久的一个现象。那么,怎样才算是“中国风”腕表呢?
撰文:丁之向 编辑:佩妮 图片提供:部分腕表品牌
20世纪初,钟表历史学者Alfred Chapuis携手收藏家Gustave Loup专门以瑞士为中国制造的钟表为主题著书立说,总结了自18世纪中期起,日内瓦及弗勒里耶地区的不少企业专为中国生产钟表的现象。此后,人们习惯把工字轮擒纵、大秒针、雕花机芯、珐琅装饰、珍珠镶边的怀表称为“中国表”。那个时代的中国表几乎都是为中国市场定制的,也都卖到了中国。所以,之后热爱中国表的大玩家、大藏家,也必须到亚洲来淘货。曾任香港汇丰银行董事长的沈弼(Sir Sandberg)就是典型,他把一辈子收藏的中国市场古董表于2001年在安帝古伦拍卖行全部卖出,被很多玩家视为对风雨沧桑200年的中国市场古董钟表的一次总结。两个世纪之后,“中国风”再次风靡表坛。与200年前相同的是,品牌看中的是中国买家强大的购买力,不同的是,之前的中国风表真的都卖到了中国,而今天的中国风表又卖给了谁?
我不算是腕表的大买家,可我的100多块现代腕表中,仅有三五块能归入中国风格。难道这是我的个人品位所致?随后,我找了两家重要拍卖行,了解出现在拍卖会上中国风表的卖方和买方的来源。我选定了三类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格腕表作为参考:中国主题的腕表,包括中国生肖、中国历法、纪念日、传统人物等;中国风格装饰的表,包括玉雕、模仿剪纸、中式珐琅图案等;表盘带有汉字的腕表。结果也很有趣:卖方来源显示,出货方大多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的一家都没有。买方则平均分布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美国。我相信,美国的买家应该大多是华人。可见,在二级市场上,中国风表的买家主要是华人,世界各地的华人。
“中国风”的起源
每年春节,几乎全球所有的腕表品牌都会很真心诚意地面向东方,向中国的市场、买家、经销商遥祝一番。每年,我们都会看到庆祝中国年的生肖表,这便是整个行业“东方情结”的最直接、最规律的表现。不过,这绝对不是什么新鲜事。钟表、珠宝中的东方情结由来已久,也直接成就了许多行业大师和美好传说。早在18世纪,皮埃尔·雅克德罗(Pierre Jaquet Droz)就谙熟这一道理。在艰难的西班牙之行结束后,他花了很多精力专为中国市场制造机械玩偶,这背后的故事就是英国在17和18世纪打开了通往亚洲的商路,使得伦敦成为欧洲和亚洲商贸交易的中心。雅克德罗(Jaquet Droz)的机械写字人、自鸣鸟等珍稀玩物便是借道伦敦来到清代的中国。
雅克德罗欧泊虎自动玩偶腕表
其实,直接受惠于中国和亚洲市场的钟表品牌何止雅克德罗?在故宫奉先殿钟表馆内收藏着一台“镀金铜人写字钟”,上了发条之后,不仅可以读出时间,底座中的铜人还会用毛笔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这八个汉字,令人叹为观止。而它的出品商Williamson家族,在17世纪中期还在和英国的同行大师们一起摸索着怎么做钟做表。自从搭上了远东商路,就变身为专供中国市场的品牌,买断了很多皮埃尔·雅克德罗的珍品,只做纯金、珐琅、珠边的上等货色,日进斗金,日子过得比远在巴黎的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红火许多。我曾经在一位西班牙古董商手里看到一只很漂亮的Williamson怀表,瓷表壳的内外都绘制了精美的风景、人物图案,机芯也都浮雕着祥云和蝙蝠,只是机芯锈蚀严重,难以修复了。不过最后还是卖给了中国买家,而且是几万欧元的高价。
雅克德罗金雕虎时分小针盘腕表
瑞士西部群山中有个小城弗勒里耶,中国在这里的名气是响当当的。自18世纪中期起,播威(Bovet)便是当地最著名的钟表公司,不仅因为他们的表做得好,还因为他们找到了和遥远的中国做生意的秘密途径。今天,在拍卖行或藏家眼中,播威几乎就是豪华、高价中国市场古董表的代名词。在弗勒里耶,镇上还有一条叫Rue Bovet de Chine的路,揭示着往昔和遥远东方的荣耀历史。
如今,中国再次占据了钟表主流市场。不管承认与否,中国的买家是决定任何品牌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中国买家的审美也成为产品设计的一个明晰的走向。虽然说技术和艺术并举,但中国买家,其实是东方买家,对艺术的喜好和敏感要远超对技术的理解和认同。不过,像宝珀(Blancpain)费尽心血做出的中华年历,依然是有口皆碑的。
在西方钟表匠的严谨和细腻的传统面前,中国本土钟表匠们以心灵手巧和智慧聪颖,硬生生地在AHCI独立制表人协会中挤出了几个席位,地盘日益壮大不可阻挡。有趣的是,在钟表业界,尤其是高级钟表领域,存在着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在各类艺术钟表中,亚洲顾客,也就是东方人更喜欢珐琅、微绘、镶嵌、浮雕;欧美顾客,也就是西方人却偏爱镂空、手工机床刻花和特殊的表面处理。如此看来,似乎漂亮的外观在东方吃香,复杂的机械美在西方受欢迎;或者说东方人偏感性,西方人偏理性。
事实上,似乎真正的东方人和西方人眼中的“东方风情”是有差距的。积家(Jaeger-LeCoultre)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做过一批各式各样的空气钟和小台钟,其中带有发髻和长髯的钓鱼老翁的东方风情系列几乎都被纯正的西方人买走了,而东方顾客热心购买的是水晶宫、方尖塔和热带鱼。不过,甚至在宝玑时代之前,西方的钟表匠、珠宝匠们就意识到了东方的价值,各种中国风表、土耳其风表、日本风表层出不穷,而珠宝商人更是不远万里来到印度和南亚寻找宝石和灵感。
腕间的东方风情
今年,北京冬奥会是万众瞩目的重要事件,钟表业当然也要共襄盛事。欧米茄(Omega)推出了手动上链的珐琅盘复刻版来庆祝,自然被我收入囊中。面对这款看上去完全没有中国元素,却又是十足中国题材的罕见精美欧米茄表,我不禁想起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那一年,在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中国风”吹遍全球,也席卷了钟表业。
欧米茄全新“北京2022”特别复刻版腕表
早在北京奥运会之前的两三年,当时的雅典表(Ulysse Nardin)总裁Rolf Schnyder敏锐地察觉到了愈演愈烈的中国风,两个重头产品在紧锣密鼓的规划之中,预计的投产时间都在2008年。其中一款名为Golden Dream的限量表,18K玫瑰金表壳采用了十分复杂的分段铸造、顺序喷砂亚光和表面抛光、钻石镶嵌等工艺,将北京“鸟巢”惟妙惟肖地展示出来。另一款是品牌最拿手的掐丝珐琅“天坛”表,有18K玫瑰金和白金款,同样限量销售。两款表发售之初,我就和Rolf聊过销售前景。当时我认为,如果把两款表都发到国际市场,肯定会大受欢迎。由于品牌销售部门各执己见,最终决定先在中国大陆上市,一年后发货到港、澳、台地区。
雅典表“绚梦”系列女士腕表
雅典表“天坛”珐琅彩绘表
如今,对于大多数腕表品牌来说,东方风格的产品是赢得东方客人的信赖和爱戴的绝佳途径,而东方顾客对高价位、限量品的追逐,也促使生产商们绞尽脑汁,把各种复杂的、罕见的、符合东方美学的技术和艺术结合到钟表中,如表盘上的珐琅、精雕、莳绘、彩漆、瓷画;表壳上的漆艺、珠边、浮雕;机芯中的春宫、人偶、活动部件等。然而,并不是所有东方风格的表都能热卖,要打动东方客人,首先要熟知东方文化。
罗杰杜彼王者系列圆桌骑士十二生肖腕表
中国古代的人文、历史、科学博大精深,其中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为中国历代在计算时间、推算方位、风水等各个方面造诣颇多。罗杰杜彼(Roger Dubuis)王者系列圆桌骑士十二生肖腕表,其设计灵感源自中国古文化与哲学思想,以3D立体表盘呈现,凝结自然、时间、天文万象的规律,通过时间构筑中国文化。表盘以黑色及底部含有白色涂料的透明穆拉诺玻璃制成中央圆桌,均以喷漆填充雕刻的符号或汉字,圆桌方块高度不同,经过单个独立的手工方式进行精准组装,时标镶嵌方形钻石。其中精妙的色彩平衡来源于中国水墨艺术哲学,黑色与白色分别代表明暗、虚实、浓烈与寡淡,将中国古代艺术的韵味充分展现于细节之中。以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精雕作为圆桌骑士的形象,这一元素自然是腕表最为重要的组件,其灵动的演绎和高超的工艺是成就其中国风的关键所在。
宝珀艺术大师“西厢记”高级定制腕表,莺莺听琴主题
宝珀艺术大师“西厢记”高级定制腕表,初春相遇主题
早在2015年,宝珀曾以一套五枚微绘珐琅工艺腕表首度演绎东方传奇,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相识相恋到化蝶比翼的传世爱情故事,每一枚皆为孤品。而在2021年,东方传奇与中国古瓷工艺在腕间再度相遇,运用古瓷工艺和微绘珐琅两大高级制表超凡工艺再度诠释古典爱情佳话——《西厢记》。瑞士“国宝级”工匠在典雅古瓷工艺表盘的“戏台”上,用微绘珐琅工艺着妆,呈现经典六幕:春日初遇、拈香定情、莺莺听琴、月下佳期、长亭送别、终成眷属。一套六枚,每一个表盘都是孤品杰作,每一幅图案都独一无二,仿若听见时光深处的醉人低唱,在指针转动间,细细品读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意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曾表示,18-19世纪流行的中国风腕表,在机械结构和技术方面非常简单,甚至是最落后、最原始的,优势完全集中在装饰、工艺、贵价的原材料的应用和极度个性化。而到了今天,以上这些曾经属于中国风腕表的特点,已成为瑞士高级钟表安身立命的核心理念。这么看来,是不是200年前的中国风腕表就已经先行一步了呢?
| 丁之向:国际知名腕表专业杂志《Chronos手表》中文版主编,著名腕表珠宝收藏家和资深腕表评论家,担任瑞士高级钟表基金会(FHH)文化理事。古董珠宝店“友集”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