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7月28日,由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与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联合策展的“卡地亚:律动史诗”展览于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它探索了卡地亚(Cartier)制表工艺中积累和收获的创造力。
至品生活 编辑:丁晓晴
卡地亚展厅,位于伦敦设计博物馆
不久前,伦敦设计博物馆将一枚卡地亚Santos腕表与一枚Tank腕表纳入馆藏,并置于肯辛顿高街的常设展览中。此番经典作品的收购拉开了馆长与卡地亚的一轮全新对话,并最终促成了这次展览。展览共呈现170件珍品,主要来自卡地亚典藏系列(Cartier Collection) ,以及法国航空航天博物馆和摩洛哥大公皇宫。此外,观众还可通过卡地亚档案馆提供的剪贴薄摘录,深入了解品牌设计师对作品的探究历程。展览共分六大主题:巴黎变迁及其对卡地亚腕表造型的影响、路易·卡地亚(Louis Cartier)与巴西飞行家阿尔伯特·山度士-杜蒙(Alberto Santos-Dumont, 1873-1932)等同时代先驱的不解渊源、现代腕表的诞生、为适应战时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精致日常配饰、卡地亚腕表设计的演变、侧重神秘钟与镂空机芯的卡地亚制表工艺,从中可以更加了解卡地亚为何在制表领域始终备受欢迎的缘由。
Santos-Dumont腕表,1912年,卡地亚巴黎
阿尔伯特·山度士-杜蒙与友人在巴黎宅邸就餐
20世纪初巴黎变迁令卡地亚进入现代时期。1899年,卡地亚将店址迁往辉煌的时尚圣殿——巴黎和平街。当时新艺术风格成风尚,而路易·卡地亚却另辟蹊径,从几何式的城市结构例如长方形街道与星形交叉中得到启发。从品牌日后推出的卡地亚时计的美学演绎中可以看到这种设计方向,而这也标志着卡地亚进入了现代时期。
卡地亚三兄弟活跃于巴黎上流社交圈,与很多顾主联系密切。有时为了更契合他们的个人需求,路易还会提供量身定制的设计。这为路易与他弟弟皮埃尔开启了全新世界,同时,人们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一个新的社会正在孕育成形。路易与皮埃尔是法国航空俱乐部的成员,该俱乐部集结了科学界、工业界与运动界的精英人士。20世纪初,巴黎因科技迅猛发展被誉为“航空运动的摇篮”,备受全球瞩目。路易对法国航空俱乐部里飞行员的研究工作尤为感兴趣,他们测算飞行时间,记录飞行数据、引擎运行用时以及燃料消耗量限值。在这群热情澎湃的飞行员中,路易结识了阿尔伯特·山度士-杜蒙,并在1904年为他打造了一款男士腕表,这就是今天闻名于表坛的Santos腕表。卡地亚为本次展览特地打造了数款模型,以纪念这一划时代的突破。它们的设计均严格遵循卡地亚档案馆的历史资料,譬如有路易签名的飞机设计图以及他受托设计的汽车与蒸汽汽艇图稿等。此外,展览还复刻了山度士-杜蒙的飞机餐厅,同样取材于档案馆中的图像资料。而Santos腕表诞生后不久,卡地亚其他造型的腕表相继应运而生。Tonneau腕表(1906)、Tortue腕表(1912)及Tank腕表(1917),共同演绎着卡地亚的制表精髓:推崇纯粹简约的线条、实用主义的设计。
Santos de Cartier腕表,自动上链机芯,1978年
现代时期的人们热衷旅行,各种交通工具的出现也帮助人们更方便地前往世界各地。旅行者的行李箱中往往会放置多种物品,其中,腕表便是理想的旅行伴侣。这段时期的收藏品是个人情感价值的象征。一个香烟盒的背面镌刻有地图,并标示出法国飞行先驱迪厄多内·科斯特(Dieudonné Costes) 1927年横跨南大西洋的飞行路线。
1907年,阿尔伯特·山度士-杜蒙登上15号飞机
香烟盒,约1928年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卡地亚勇于在Santos和Tank两款腕表的造型基础上注入更为多元的美学设计。历经多次锲而不舍的大胆尝试后,多款全新腕表造型诞生,譬如经典的Oval腕表(1958)、Crash腕表(1967)、Panthère de Cartier腕表(1983)、Ballon Bleu de Cartier腕表(2007)和Drive de Cartier腕表(2015)等。同时,越来越多的各界名流欣赏和佩戴着卡地亚腕表。如今,尽管世界的节奏不断加快,但在卡地亚工坊一切依然按部就班,稳扎稳打。匠师们秉承初心,使用精密仪器对钟表作品细心研发与调较,坚定不移地恪守精工细作的工艺理念,确保腕表和机芯始终保持卓越品质。卡地亚制表工坊拉夏德芳现代气息十足,工匠们在这里赋予每一枚腕表生命。在展览的“工艺”篇章中,呈现了一张来自制表匠师日常所用的工作台,向观众直观展示卡地亚工匠们对精湛工艺的追求。此外,所列展品还讲述了复杂的机芯如何历经巧手一步步成型。
怀表,双刻度图,1911年
书写盒配时钟
196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佩戴挚爱的 Baignoire 腕表
这些卡地亚的故事以展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出来,直观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