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百达摄影奖的主题为“希望”,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向观者传递着温暖的力量。入围摄影师将目光聚焦于可持续发展领域,以镜头的魅力吸引人们来关注和聚焦环保议题。
撰文/编辑:陈元 图片提供:百达摄影奖
“希望”对于身处疫情中的我们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气候变化、疫情爆发、山林大火等环境气候问题愈发严重,可以说,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希望”是最触动人心的词汇之一。
而“希望”也同样寄托着百达摄影奖(Prix Pictet)的愿景和期许。作为以摄影和可持续为命题的国际前沿奖项,百达摄影奖自2008年成立以来,一直旨在以摄影的力量吸引全球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百达摄影奖的荣誉主席科菲·安南(1938-2018)曾于第一届“水”主题奖项图录中写道:“百达摄影奖让我们正视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并激励所有人迎接挑战,为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世界而进行变革。”
《希望的本义》©罗宾·罗德
本次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的展览聚焦于百达摄影奖第八届的主题:“希望”。透过镜头,摄影师们探讨了回收资源、重新造林、再野生化(rewilding)等丰富的议题。毕竟,关注生态环境的摄影从未像如今这样重要—逆境当前,要潜藏希望。
本次展览中的获奖作品是来自科特迪瓦的乔安娜·乔玛利(Joana Choumali)的“Ça va aller(这都会好的)”系列,拍摄于科特迪瓦的东南部港市一次悲剧袭击发生后的三周内。乔玛利直接在图像上进行刺绣,以缓慢和类似冥想的姿态完成创作,反映出生命悲剧性的丧失,同时也把摄影创作既定的时间延长了。一霎快门按下之后的缝补,既像是在治愈创伤,又是在传递希望。
“这都会好的”系列,《无题》©乔安娜·乔玛利
一贯以大尺幅摄影作品闻名的美国摄影师珍妮尔·林奇(Janelle Lynch)则在这次展览的作品《看待爱的另一种方式》中,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去探索隔绝对个人、社会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同时思考人们对“连接”的内在渴望。这些作品显示了所有生命形式的相互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自然和精神世界的联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连接才构筑希望。
而2018年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的沙希杜尔·阿拉姆(Shahidul Alam)也是本次展览呈现的艺术家之一。在从事摄影工作前,他曾于伦敦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当时因各种机缘巧合而拥有了一台相机,并用它来捕捉一些日常画面。在阿拉姆返回家乡达卡之后,开始用镜头记录孟加拉国的孩童、妇女与社会,记录下现时的社会变迁。也正是因为这种揭露社会的勇气和毅力,从那时起,阿拉姆的作品就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出版物中。2014年他获得了孟加拉国最高奖项Shilpakala Padak。在本次展览中他的作品《她依然微笑》就捕捉了主人公用毕生积蓄为被遗弃的儿童建立孤儿院的景象,让那些本失去希望的孩子们重燃希望。
“她依然微笑”系列,《孩子们轮流和哈吉拉玩耍》©沙希杜尔·阿拉
当然,“希望”对各个摄影师的意义各不相同,他们的镜头不仅聚焦于现实社会和环境问题,也呈现了各种在困境中的有趣创意,例如罗宾·罗德(Robin Rhode)带来的“希望的本义”系列,将充满希望的南非青年聚集在一起,让他们能够在街角墙头的涂鸦中舒展身姿,一起感受自由。
正是这种不断在困境中寻求希望的愿景,让展览呈现出动人而丰富的面貌。其实早在2018年5月,百达摄影展的主席斯蒂芬·巴伯(Stephen Barber)和董事迈克·本森(Michael Benson)就讨论出这个主题,当时是想以“希望”来表明未来社会方向的积极转变。但在那时,这个主题还没有显露出它的远见。疫情突如其来,让潜在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浮现出来,“当我们考虑恢复举办百达摄影展时,我们才意识到,‘希望’就是最好的起点”。
《“我会有钱的”》©玛格丽特·考特尼-克拉克
本次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携手百达摄影奖共同举办展览“希望”,就是在这个充满对希望本身的期许中展开,邀请观众通过这些摄影作品放眼全球环境问题,关注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成效和人文理念。毕竟,即使在最黑暗的地方,希望也从不曾消失。
| 希望 HOPE
时间:2021年9月11日-10月24日,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