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 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以他的小说处女作《舒吉· 贝恩》荣获2020年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这部小说从作者灰暗的童年回忆生发而来,但“它首先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两年后的现在,值本书的中文版首次面世之际,我们有幸了解小说背后更多的故事。
采访/撰文/策划:陈元 图片及部分资料提供:译林出版社
布克奖的授奖词这样形容《舒吉·贝恩》:“这本书生动地刻画了英国过去历史中处于边缘的社会,极端悲伤又近乎充满希望地审视了家庭的意义。”
事实上,在《舒吉·贝恩》一举拿下布克奖之前,道格拉斯· 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从未出版过任何作品。这是他历时十年之久写下的处女作,在正式出版前,曾遭受过数十次拒稿。
被拒的原因有很多。斯图尔特并非专业作者出身,在过去十几年里,他一直在时尚行业工作,从CalvinKlein的助理开始,一直到担任Kate Spade的设计副总监,这是他更为人熟知的身份。
其实,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斯图尔特,成长在一个“不太能学文学”的环境里。上世纪80年代的格拉斯哥,这个苏格兰最大的城市和商业港口,当时正处于发展重工业的波谷时期,斯图尔特的家庭遭受了巨大的经济冲击。在生活的重压下,年少的他要自由地去追寻梦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斯图尔特天生具有对美的敏感,喜欢洋娃娃和梳妆打扮,最终选择进入纺织行业——比起文学,这更容易有稳定的收入。“苏格兰盛产各种布料。这对于我来说是很务实的决定,这个决定也给我的事业和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1998年从苏格兰纺织学院毕业的他,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被Calvin Klein聘用,并于2000年搬到纽约定居。“这让我进入了时装行业,并曾在多家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任职,又由此去往许多国度,打开了眼界。”斯图尔特说。
《舒吉·贝恩》首发中文版书封
而写作是另一种更为内倾的选择。处于时尚事业巅峰时期的斯图尔特,尽管每天可能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毅然决定开始落笔书写这本小说。在过往的采访中,他表示这也是一种创作和疗愈的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撞见年少的自己并与之和解,也逐渐理解了当年父母的无奈与痛苦。从未接受过写作科班训练的斯图尔特把写作称为“与世界重新建立连接的方式”,“2008年我决定开始写舒吉的故事成为作家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有很多想说想表达的,所以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来写这本书,而且也没有和别人分享”。
《舒吉· 贝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布克奖的授奖词这样形容《舒吉·贝恩》:“这本书生动地刻画了英国过去历史中处于边缘的社会,极端悲伤又近乎充满希望地审视了家庭的意义。”阅读这本带有部
分自传性质的小说的过程,宛如跟着他的童年一路走来。斯图尔特简短地概述书里的故事:“这本书是贝恩一家的画像,特别是母亲阿格尼丝·贝恩的画像,她是一位骄傲、叛逆、美丽、迷人也不幸的母亲。父亲舒格对婚姻并不忠诚,当他们的婚姻分崩离析时,阿格尼丝逐渐陷入了生活的泥淖。她的三个孩子,凯瑟琳、利克,以及她最小的儿子舒吉,陪在妈妈身边。”随后的故事,就好像以一个小男孩的眼光回看记忆中灰暗而略带闪光的家庭生活,当然也见证了这座城市在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有痛苦的割舍,也有新生的力量。
在《舒吉· 贝恩》终于签约出版社之后,斯图尔特很快就宣布退出时尚界,并举行了告别晚会。没人会想到,这本最初被拒绝多次的小说一经发售,在2020年至2021年间入围了20多个奖项。到目前为止,斯图尔特
是第六位凭借处女作获得布克奖的得主,“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谋生方式”。
“作者在母亲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很多的
怜惜与爱,那是来自他对母亲困境的理解,
对被时代所桎梏而无法实现
自己梦想的女性的惋惜。
也正是这一份温柔,带着作者走出了童年。”
《舒吉·贝恩》首发中文版封底
来之不易的成就背后,斯图尔特深知其中艰辛。他将创造的才华归结为孤独的童年和缺席的父母,“我能发现人们何时感到受伤和孤独”。在中文版面世之际,本书的责编在采访时如此评价:“这是一本残酷又温柔的书。作者在母亲这个人物身上倾注了很多的怜惜与爱,那是来自他对母亲困境的理解,对被时代所桎梏而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女性的惋惜。也正是这一份温柔,带着作者走出了童年。”
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斯图尔特都不会说这是本自传,但他承认在这本书里写的很多事情都是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写就的。斯图尔特把目光放在女性居住和构建起来的家庭世界,描绘了贫穷生活里温暖如光的母爱,也呈现了孩子对父母的爱,“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几经检验都不会让人失望,就是这样坚韧、顽强的爱”。斯图尔特关注的始终是更温柔的力量,就好比他形容本书的核心是“母亲与孩子彼此爱着对方,互相支撑,试图帮助对方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真正点亮他的,成就他的,或许正是他笔下这种“在艰难时期里真实的温柔”。
Noblesse
X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对你来说,《舒吉·贝恩》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对我来说,它一定是一个爱的故事,虽然它触及了很多主题,有些黑暗的方面,但它首先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它描绘了孩子对父母的爱,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几经检验都不会让人失望,就是这样坚韧、顽强的爱。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上世纪80年代的格拉斯哥,可以形容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吗?
当时的格拉斯哥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一直以来,格拉斯哥都是一个属于体面工人阶级的城市,造船业、钢铁制造业、矿场是它的重要经济支撑。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某些社会运动以及撒切尔政府的政策,这座城市的失业率飙升至26%,并持续了很长时间,影响了一代人。40年代至60年代,它被大规模改造,大量贫民区被清理。人们被迁入在当时看来非常具有远瞻性的一些野兽派建筑中,但现在我们意识到,经过了多年的实践,这些建筑仅仅是毫无活力的建筑外壳,用美国的说法,就是“住宅项目”。
阿格尼丝无疑是这本书的核心人物之一,让人爱恨交加。请问你对这个角色抱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阿格尼丝是一个很精彩的人物,我非常爱她。但她总是被简单地视为一位酗酒的母亲。但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的,这本书里的阿格尼丝是相当复杂的。她是一位朋友、一个母亲、一个妻子,她也被很多人厌恶,但她也有过她的梦想和渴望。
《舒吉· 贝恩》在某种程度上是颇具自传性质的,可以了解一下你的成长经历吗?它怎样影响了你和你的作品?
是的,与舒吉一样,我母亲很早就离我而去,那时我大概16岁。母亲把我一个人孤独地留在这个世界上。所以我在这本书里写的很多事情,都是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来写的:贫穷意味着什么?成为少数群体意味着什么?在艰难时代、在一个以刚硬为主的男性世界里,保持柔软意味着什么?爱意味着什么?不得不失去最爱的人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