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首页Klaus Biesenbach:网络乌托邦由谁造?

Klaus Biesenbach:网络乌托邦由谁造?

K11艺术基金会与MoMA PS1首次合办了一个解析中西方网络环境的艺术联展“.com/.cn”。15位代表中西方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家们,在“网络”和“数码”的生存空间里,重塑关于网络乌托邦的思考。
至品生活   采访/撰文:苏婷婷  图片提供:K11 Art Foundation

在充斥着网络、数码产品、高新技术的今天,人们打开手机屏幕,便仿若落入了世界的另一端,一个现实的虚拟世界。人们的衣食住行,仿佛都被互联网这个巨大的网笼罩,生活也被数字终端操控着,Google、Facebook、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基于中西方不同网络生态的思考,K11艺术基金会(K11 Art Foundation)与纽约MoMA PS1首度联合办展,展览名也颇具考究,是由西方与中国的不同网络域名构成的“.com/.cn”,通过集结传统绘画作品、多媒体装置等的艺术手段,剖析数码时代对当代艺术创作带来的影响。

展览现场

汇聚曹斐、李明、梁伟、林科、刘诗园、苗颖、王欣、达伦·贝德(Darren Bader)、DIS、亚历山德拉·多曼诺维克(Aleksandra Domanovic)、格雷戈里·爱德华(Gregory Edwards)、劳拉·欧文斯(Laura Owens)、奥利弗·佩恩(Oliver Payne)、桑德拉·派瑞(Sondra Perry)、阿妮卡·李(Anicka Yi)艺术家作品的“.com/.cn”联展在香港展出。

MoMA PS1馆长兼首席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MoMA PS1副馆长及策展人彼得·埃里(Peter Eleey)两人在10年前已经一起合作出版关于多媒体艺术家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的新媒体艺术著作,因而在策展“.com/.cn”时得心应手。站在他们作为西方人的角度,这场展览是一场新的对话,以不受国界、语言、法律或文化背景所窒碍的“网络”或“云端”,串联起中西方艺术世界,也同时探讨中西艺术在数码时代的演变方式。两人的这些认识与一直以来积极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K11艺术基金会创办人兼荣誉主席郑志刚不谋而合。

香港上环的中远大厦为这次联展的临时展览空间。一层的平面空间内,涵盖了传统绘画作品、新媒体作品、互动体验式装置等各类艺术形态作品。甫入展厅,艺术家格雷戈里·爱德华所绘油画作品《World Painting 1》被置于展厅一角,以紧紧相连的地球为作品主题,地球可以被解读为“人类居住之星球”,也可将其视为连接人类当下虚拟生活的“互联网世界”。

艺术家格雷戈里·爱德华油画作品《World Painting 1》

艺术家桑德拉·派瑞创作了一台静止的运动自行车,被放置于展厅中央,车上固定着三个屏幕,视频中显示基于她自身肖像的电脑合成头像,这是名为《Graft and Ash for a Three Monitor Workstation》的作品,可戴上耳机,随着音频和影像,坠入派瑞设计的互动环境中。

艺术家桑德拉·派瑞装置作品《Graft and Ash for a Three Monitor Workstation》

与派瑞的运动自行车对应的,是展厅中央另一件引人深思的装置作品《景观.gif》,数部iPad由懒人支架固定着,堆砌的数码产品中,摆放着一张沙滩椅,铺着印有众多表情符号的拉舍尔毛毯,废纸零散地铺满地面,观者很容易联想到一个终日沉浸在网络世界的当代人的形象——他足不出户就在互联网世界里得到了日常所需用品,他也极其慵懒、机械化地在社交网络上点赞,社交平台上常见的“大拇指”好似满地的废纸一样,无处不在,泛滥成灾。

艺术家苗颖的装置作品《景观.gif》

曹斐创作的3D动画视频《人民城市的诞生》(The Birth of Rmb City, 2009)通过屏幕传达了更多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链接与碰撞。曹斐虚构了一个名为“人民城寨”(RMB City)的虚拟社区,这里浓缩了几乎所有中国当代城市的特征:三峡水库流过天安门主席台,倾斜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汹涌急流中的飞来寺,荒凉的国有东北厂区,新建的国家大剧院、鸟巢和中央电视台新大楼……这些城市的“地标”建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观者体会到的是一系列自相矛盾、充满揶揄与质疑、同时凝聚政治意识形态的调侃式新中国画境,艺术家以视觉的形式奇特而睿智地呈现出当代中国城市中年轻人的情绪。

整个“.com/.cn”联展上,中西方艺术家的作品相互呼应,以自己的方式,纷纷思索、质疑、论证万维网是否真的在“大同”的领土之上,构筑起一个可以恣意发展、共融、理想的网络乌托邦艺术世界……

K11 Art Foundation创办人郑志刚、MoMA PS1首席策展人Peter Eleey、MoMA PS1馆长兼首席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于展览开幕酒会


专访 :MoMA PS1馆长兼首席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

怎么看待网络与科技时代催生的崭新艺术形态?
科技为艺术制作、传播及接收带来崭新工具,也促使全球交易与资讯交流的高速发展。我们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展开新的对话,探讨中西艺术在数码时代的演变方式。因此展出作品反映了艺术家如何运用不同渠道进行研究和传达信息,例如 Google、Facebook、微博、微信等,同时展示这些平台对其创作的影响。中西艺术家们结合了源自中国与西方的地域差异、历史词汇和政治语言,开放给观者一个或真实或虚拟、以科技呈现的想象领域。

是否想通过“.com/.cn”联展,挖掘更多中国艺术家资源?
两年前于中央美术学院展览上认识了曹斐,也成为本次展览的起点。在过去两年间,在K11艺术基金会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中国与超过50个艺术家见面,也不仅是为了这次联展,而是作为MoMA PS1对全球文化持续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重要的是,PS1在K11艺术基金会的赞助之下,对中国艺术家愈加关注,除了会举办展览,未来也可能为艺术馆增添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