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的观演过程中,观众可以在同名轮船“知音号”这个所谓的舞台上自由走动,任意选取角度观看,甚至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导演樊跃表示,这部剧为观众提供了一份戏剧和精神的自助餐。
至品生活 采访/撰文:陆利华 图片提供:《知音号》
黄昏时分,“知音号”轮船是江上主角
“如果你是医学出身,那么你写出来的剧本就和别人不一样,你呈现的爱情充满医学和生理知识,因为你从人的生理条件出发;如果你的专业是物理或化学,那么你写出来的故事就会充满物理现象或化学反应。”美术出身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总导演之一樊跃认为,跨界能打开艺术创作的边界,使得他以新的艺术语言将戏剧的边界无限延伸,最终创作出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
黄昏时分的武汉江边,旧报亭、黄包车、老爷车、斑驳的木质廊桥地板、售卖着《知音号》特制复古小物的货亭还原着原汁原味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汉口码头的风貌。当你手握《知音号》演出门票,便拿到了一张登上“知音号”轮船的船票。“知音号”是特地为这部剧作打造的轮船,它以20世纪初武汉民生轮船公司的“江华轮”为原型,共有三层、98个舱室,里里外外都是承载《知音号》演出的剧场。与传统剧场不同的是,观众可以在这个所谓的舞台上自由走动,自主择取任意一个视角观看。其实,“观众在‘知音号’这个剧场内观看演出”的表述并不准确,在导演樊跃的设定中,观众也是表演者,而且是演出完成最主要的部分。
旧报纸、老相册和照片营造着浓浓的老汉口风味
与传统剧场演出观众在座席上正襟危坐的观看体验不同,《知音号》以行为的理念构成演出的行动意识。当观众走累了,在一层怀着轻松的心情靠在一张椅子上欣赏眼前活力四射的舞蹈,一个穿着1920年代风格背带裤的小伙子向你走来,你正思忖着背后是否有他的同伴时,他居然优雅地伸出一只手,弯着腰恭恭敬敬地邀请你与他共舞一曲。当你穿行于二层和三层的走廊,每一个从你身旁走过的演员一边述说着自己碎片式的人生故事,一边专注地望着你,让你成为他目光的焦点,仿佛邀请你进入他的情感世界。而如果你希望和他合影,他一定欣然应允,积极地与你互动。“当观众携带自己的故事和经历登上船,他就角色化了,与我们设定的故事、人物与场景相遇,相遇的过程就是观众重组的过程。”樊跃一谈起自己的这部剧作,便能马上打开话匣子,“我只是让演员和观众建立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武汉这个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起源地,不少女性观众甚至穿上旗袍颇有仪式感地在“知音号”轮船上,将自己代入对外贸易通商口岸背景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带来的浓郁商业文化中,完成属于自己寻觅知音的旅程。
二层的每一个舱室都呈现着一个人生故事
三湘印象之前推出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的成功并没有让樊跃感到满足,作为《知音号》的唯一导演,他一笔一画地参与了“知音号”轮船的设计工作。为了营造原汁原味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汉口码头的风貌和保证演出功能的实现,凭借美术出身而具有的良好造型基础,樊跃担纲了“知音号”轮船的形象设计和内部空间划分。然而他坦承,作为一个艺术家,最难的在于怎样找到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去创造新的作品。“如果你认为一件作品好,那是语言的成果。创造一个东西是要从根基上进行颠覆,想求新,案头工作不新,工作方法不新,工作系统不新,我无法预见会孕育出新的作品。当你感到难的时候,这个难点可能就把你以前所有熟练的思路打破,此时,崭新的东西上路了。”
来自各行各业的演员和体现1920年代至1930年代风情的道具组成了《知音号》的舞台
《知音号》导演樊跃专访
《知音号》导演樊跃
《知音号》是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它的演出和观演模式和你以前的作品“印象”系列完全不同,你是怎样产生这种构想的?
我一直都在思考演出的新的表现方式,接着发现在船上进行漂移式的演出还前所未有,那么就让我来创造吧!《知音号》作为一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它的漂移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知音号”作为一艘轮船在长江上航行,它是漂移的剧场,也是漂移的博物馆,预计今年贺岁档和明年还能航行到上海、重庆和南京。第二,我允许观众在观演过程中拍照并和演员互动,这些照片会被传播到社交网络,如此形成线下演出和线上互联网的漂移。这两个漂移结合建立出一个新的演出样式,体现了全新的演出思维。《知音号》不只是一个演艺项目,还是一个大型文化项目。除了夜晚的演出,白天在这个所谓的剧场也有故事发生,它将成为所有武汉大学生毕业典礼的举办地,也能成为“知音”主题婚礼仪式的现场。此外,昨天你也看到轮船顶层的甲板上,在十几个演员的包围支持下,一个男孩向其女友求婚并且得到了对方的应允。这些都是演绎的组成部分,甚至我愿意称之为行为艺术。
剧本是怎样创作的?
这部剧的剧本是现场创作的,因为只有在现场创作,才跟特定的演员产生关系。作为一个创作者,不身处特定的景别,就不知道一个演员站在那里产生的力量。而这部剧作的演出依靠的并不是演员的台词,而是场景本身就能“说话”,他们的表演只是场景的一部分。我们征集来的老照片、老相册、古旧书籍以及一幅窗帘、一块怀表、一个抽屉、一个行动(包括观众自己的行动),这些细节构成的场景都是传统剧本中的字和词,它们是最有力量的,不是剧本文字能代表的。
《知音号》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你在策划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最大的困难在于语言,就是以什么方式进行表达的艺术语言。《知音号》的工作量很庞大,于我而言,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一种创作语言进行表现,剩下的都是技术语言。和艺术语言不同,技术的呈现在技术人员的支持下经过努力就能实现,而在艺术性创造活动中,吃苦和咬牙坚持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天分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