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2007年“身体·媒体”展览的母题,展览“身体·媒体II”于日前亮相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至品生活 编辑:何敏、毛菊丹、苏欣、苏婷婷 整理:杨雨蓉
“身体·媒体”之前于上海红坊雕塑艺术中心举办,是中国内地最早的国际性互动媒体展览。10年后,“身体·媒体II”以“身体”为线索,分为“被动的身体”“移动中的身体”“身体的时间”等篇章,延续了之前展览对身体与媒介之间关系的探讨,并从建筑、空间、城市规划等多重角度,再现“身体化的媒体”和“媒体化的身体”在面对当代问题时表现出的种种困顿。此次展览的重要参展作品包括盐田千春的《在沉睡间》和《Creation》、科特·亨茨齐拉格的《Zee》、马克·弗马内克的《标准时间》和《上海时间》等。
盐田千春,《生命之川》,2017年,装置,新委任作品,PSA“身体·媒体II”布展现场
马克 · 弗马内克,《上海时间》,2017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七楼平台,现场行为
科特·亨茨齐拉格,《ZEE》,2008
十年前的中国上海,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新技术所带来的新世界秩序的建立,让观众在“身体·媒体”这样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中惊喜地憧憬着技术将控制世界的无限幻想。十年后通讯方式和信息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个体的思维结构和世界的基本框架,当每一个“自己”遭遇“媒体”便能轻而易举地发出“自媒体”的声音,“媒体”显而易见不再成为一件媒体艺术作品中被无限放大的重心。
身体在不同艺术呈现方式中表达着被显现、被替换、被增强、被限制的属性,而这也正是身体在新媒体和新技术发展中的命运。技术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而技术变革下的身体又干扰着我们与真实的关系。
高谷史郎、乌尔夫· 朗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巴托斯,《3D水阵》,2014年,装置、水、光,尺寸可变
本次展览的展厅被全部涂黑,美术馆的白盒子转变为封闭的黑匣子形态,以此消解先入为主的预设,使观众的身体成为丈量作品的尺度。开幕表演《上海时间》和《剪纸#21》以一种单纯、重复的手工制作方式讨论身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角色,呈现对立于数字技术的亲密感和日常性。
阿部幸子,《剪纸#21》,现场行为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