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让水城威尼斯接连六个月都热闹不已,今年高呼着“艺术万岁”(Viva Arte Viva)的口号,从绿园城堡(Giardini)的中心展馆延伸至军械库展区(Arsenale),一路领略艺术哲思。
至品生活 编辑/撰文:苏婷婷 图片提供:La Biennale di Venezia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
即日至11月26日
意大利威尼斯绿园城堡(Giardini)和军械库展区(Arsenale)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克丽丝汀·马塞尔(Christine Macel):今天,世界依旧充满着冲突和危机,艺术见证了我们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最珍贵部分……艺术是人类最后的堡垒,她是一座培育个人审美的花园,也是对抗个人主义和冷漠主义的一个明确选择。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克丽丝汀·马塞尔(Christine Macel)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沿袭了以往国家馆与主题馆两部分并行的模式,这段艺术旅程从威尼斯绿园城堡的中心展馆开始,一路延伸到军械库展区中长达320米、建于14世纪的制绳工厂,最后在军械库展场尽头的花园里收尾。除了86个国家馆之外,沿途共由9个主题展区构成,分别为“艺术家与书本之馆”“欢愉与恐惧之馆”“共同之馆”“地球之馆”“传统之馆”“萨满之馆”“酒神之馆”“色彩之馆”以及“时间与无限之馆”,呈现了来自51个国家120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103位是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威尼斯朱斯蒂宫也是展馆之一
军械库展区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当代艺术总策展人克丽丝汀·马塞尔(Christine Macel)担任本届双年展的总策展人。这位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第四位女性策展人认为,在动荡的政治时局下,需重申艺术和艺术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因此,今年双年展高举“艺术万岁”的旗帜,艺术家群体有了更多“个人表达”的机会,可一展拥有“精神维度”的艺术。
策展人希望举办一场“与艺术家共同设计、由艺术家制作,以及面向艺术家”的展览,因此在本届双年展亮点活动之一“开放餐桌”(Open Table)中,参展艺术家每周会在绿园城堡的中央展馆前与公众共进午餐;另外,“打开我的藏书”(Unpacking My Library)项目则要求艺术家开出他们最爱的书单,发布在中心展馆与公众分享,依循他们喜爱的书单,可以窥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风格。
“打开我的藏书”(Unpacking My Library)项目
关注生态与社群议题
英国展馆的代表艺术家是擅用简单材料(如木材、混凝土、纺织物等)创作巨大雕塑作品而闻名的菲利达·巴洛(Phyllida Barlow)。这位曾获大英帝国勋章的73岁女艺术家,使其主题为“愚昧”(Folly)的雕塑装置充满了整个英国馆的展厅,这些大小不一,看似石头状、表面有深沉或明艳色彩的雕塑组团从馆外一直延伸至馆内,有的密密麻麻地簇拥着入门处的柱廊和阶梯,也有的雕塑组合以惊人的高度“一跃”至天花板,观众从踏入英国馆的第一步起就落入了巴洛设计的“雕塑迷宫”里。作品取名“愚昧”,含义直指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艺术家以一种挑逗的方式向观众发问:如何剖析艺术作品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这与本届双年展策展人马塞尔提出的艺术议题一致:“艺术家需要保有思想独立性和特殊性,用真实的感受在不断的辩证与反思中探寻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菲利达·巴洛为英国馆创作的巨大雕塑充斥了展馆内外
菲利达·巴洛的雕塑装置作品“愚昧”(Folly)
美国展览馆里,展出的是马克·布莱德福特(Mark Bradford)主题为“明天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作品,聚焦多重叙述下动荡的政治气氛。这位以大幅且多层次拼贴绘画而著名的抽象派艺术家,使用海报、招牌、新闻纸以及特别的打印纸等作为媒介随意拼贴、组合,创造出拥有丰富层次的作品,他用材料来揭示社会问题的创作手法,尤其是他对社会边缘人群的关注,赋予了作品更辽阔的图景。
美国馆马克·布莱德福特作品“明天是新的一天”(Tomorrow is Another Day)
除了美国馆墙内展览的作品之外,布莱德福特同时与威尼斯一家非盈利社会机构一起,启动了名为“合作共进”的项目,合作为期六年,布拉德福特帮助机构改造了一家位于威尼斯法拉利区的门店,用来出售由在监狱服刑人员制作的手工艺品,目的是帮助有犯罪记录的人重返社会和就业。
具有延展性的观展体验
艺术家夏维尔·威尔汗(Xavier Veilhan)代表法国参展,有别于他以往金属人物雕塑作品,这一次,他让法国馆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功能完善的录像录音工作室空间——“威尼斯工作室”(Studio Venezia),同时他邀请超过100名艺术家和音乐家使用该空间,他们或以个人或以群体的名义创作与录制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在这个互动式的音乐工坊里,观众可以见证艺术从初始到演绎的各个阶段,一改以往看不到任何策展痕迹的双年展模式,观众们对于艺术的延展性有了更直观的感悟。
视觉艺术家Martin Cordiano作品
中国展馆则由邱志杰担任策展人,带领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四位艺术家探讨“艺术的生生不息”,本届中国馆展厅特别设置了文献区,在展览现场的一面“传承墙”上,以参展艺术家为原点,可上溯他们各自的师承关系,以此诠释当代中国艺术特有的传承机制,把中国馆的主题“不息”由意象落实为文献,给观众更扎实、更有历史延展度的观展体验。
Maria Lai用针线完成的作品
另有来自中国香港的声音艺术家杨嘉辉携其作品《杨嘉辉的赈灾专辑》代表香港地区参展,艺术家通过一系列画作、物件、录像和空间声音装置及场域特定设置作品,阐述1980年代“慈善单曲”这一社会现象的兴起及没落。观众顺着杨嘉辉集视觉及听觉于一体的展览,将社会、哲学及政治等议题巡游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