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法国著名艺术家夏维尔·威尔汉(Xavier Veilhan)喜欢用他的单色抽象装置和雕塑打扰我们的感知。近日,轩尼诗250周年卓越之旅全球巡展,威尔汉为其创作了最后一个章节的作品,并且专程来到广州,接受了Noblesse的专访。
采访/撰文:苏婷婷 人物摄影:Forbes Conrad 作品图片提供:Xavier Veilhan Studio 拍摄场地:广州大剧院
威尔汉始终坚信“艺术是一种让我们洞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工具”,从而创作出那些与前辈艺术家绚丽多彩的遗产对话的作品。然而,对于厚重的历史文本,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威尔汉又很善于抽丝剥茧,从繁复的历史图层中设定“简化”程序,他操纵着数码科技,在一个3D的图像世界里,令现实中原有的物体模糊了本来的轮廓,再通过层层剖析、重塑、再造,让像素化、抽象化的雕塑置身于历史的场景里,以一种连贯的方式,隐喻出作品的时间感。
出生于1963年的夏维尔·威尔汉因其大胆而简单的几何图案雕塑作品闻名,但他坚称自己是一个“形式和行为发明家”,同时也涉足绘画、数码摄影、音乐、影像、行为艺术以及装置艺术等各种媒介。对于威尔汉而言,任何形式的创作都有着共通点——探索作品与现实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我的兴趣在于作品与历史的共鸣、与空间的互动,而不是作品本身”。
威尔汉参与设计改造的伦蒂利城堡(Le chateau de Rentilly)
洞悉历史、现在与未来
继杰夫·昆斯(Jeff Koons)之后,威尔汉是在凡尔赛宫举行展览的第二位当代艺术家。时光回到2009年秋天,他在凡尔赛宫展出了一件动态作品和数件大型雕塑作品,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充满现代色彩的《紫罗兰皇家马车》(The Carriage)。一群紫罗兰色的马匹拉着一架四轮皇家马车,以气势宏大的法兰西宫殿为背景,如同迎接来访游客一般,马群正驰骋奔腾,马蹄铮铮、有力向前,马群与马车犹如在冲击波的撼动下延展、扭曲,呈现出一个雄奇瑰丽的场面。整个装置作品看似剪纸造型,以像素化雕塑、艳丽的紫罗兰大色块与17世纪建筑瑰宝形成了一个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既有丰富的空间关系又在历史轨迹上遥相呼应。
在历史性建筑的背景中,艺术家结合了凡尔赛宫的历史,创作的作品清晰地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延续性,通过对古老的帝王庭院和皇家马车的再创作,折射出当代的面貌。经典与现代、亘古恒定与动态变幻、保守与开放、宫廷历史与当代艺术语言,威尔汉融入了凡尔赛宫悠久古老的传统,让他的大型装置雕塑作品与古老的建筑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联系。
威尔汉始终坚信“艺术是一种让我们洞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工具”,从而创作出那些与前辈艺术家绚丽多彩的遗产对话的作品。然而,对于厚重的历史文本,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威尔汉又很善于抽丝剥茧,从繁复的历史图层中设定“简化”程序,他操纵着数码科技,在一个3D的图像世界里,令现实中原有的物体模糊了本来的轮廓,再通过层层剖析、重塑、再造,让像素化、抽象化的雕塑置身于历史的场景里,以一种连贯的方式,隐喻出作品的时间感。
《紫罗兰皇家马车》(The Carriage)
建筑与艺术的和谐对话
受轩尼诗之托,夏维尔·威尔汉为品牌全球巡展缔造了最后一个章节“淬炼未来”的艺术作品《火箭》,并于今年3月到访广州。在城市CBD的高耸现代建筑群中,威尔汉看到了艺术与建筑的永恒联系,并有感而发:“对于建筑,我是十分痴迷的。我一直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忠实粉丝,自己的作品能成为伟大建筑空间中的一部分,真是让我再兴奋不过的事了。”威尔汉沉浸于现代都市的天际线,并提炼出其中的抽象意境,也善于以雕塑作品赋予古代建筑以新的生命力。他利用数码摄影、公共雕塑,还有富有未来感的悬挂式艺术装置装点着现实中或古典或摩登的建筑物。
这一理念亦体现在其2014年参与设计改造的建筑作品伦蒂利城堡(Le chateau de Rentilly)中,整个建筑被不锈钢镜面包裹着,令其幻变成一座大型雕塑作品。周围的公园美景完全被映射于外墙之上,自然的瞬息变幻为其换上流动的外衣,人在这栋建筑中,反而成为了一个个渺小而运动着的装饰物。
在2012年至2014年间,威尔汉没有中断过对建筑的实验性探讨。三年间,他将《建筑的韵律》(Architectones)系列作品带到了世界各地的标志性现代主义建筑中,包括马赛公寓大楼(Le Corbusier's Cité Radieuse)、洛杉矶的舍兹-戈德斯坦住宅项目(Sheats-Goldstein Residence)和诺伊特拉VDL住宅(Neutra VDL Research House)、莫斯科的梅尼可夫之屋(Melnikov House),以及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等,并创作出一系列与建筑融为一体的装置。往往需经过极大的努力,威尔汉才使得那些标志性建筑的拥有者或者管理者允许他的作品进入历史性建筑与当代建筑中,成为建筑空间中的一部分。威尔汉说:“《建筑的韵律》不只是单件作品,而是在空间里的一种经历,一种互动。”
于洛杉矶舍兹-戈德斯坦住宅创作的《建筑的韵律》(Architectones)
于马赛公寓大楼创作的《建筑的韵律》
数码时代的未来主义
“近20年来,世界经历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比如数码技术的风行。”对于潮流事物的敏锐度、强大的对文化信息的再加工能力,让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威尔汉担当得起“前卫艺术家”的称号。每时每刻,威尔汉大脑都在快速地运转着,思考着“如何把当下的文化信息引入我的作品中”。
威尔汉的作品展现出来的是对传统的重塑与现代技术的整合。数码科技使威尔汉的创作如虎添翼,比如在使用聚氨酯、铝、不锈钢等材料制作一个人体结构雕塑之前,他采用了3D扫描技术,先创建了一个模型,在3D图像世界里,这些形象失去了原有的轮廓,细节被抹去,它们介于存在和虚无之间。而且威尔汉从不吝惜上帝赐给人间的绚丽色彩,蓝、黄、绿、紫、红等色彩被大胆而洒脱地运用到他的不同作品中,鲜艳但不刺眼。再加之抽象的模块化组合雕塑,形成一个三维立体、未来感十足的魔幻空间。
如威尔汉为轩尼诗250周年卓越之旅创作的《火箭》造型艺术装置,选择了以极具象征意义的图腾来描绘轩尼诗世家250年的悠久历史,这也同时是他最钟爱的主题之一——在同一时空中揭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人类探索宇宙太空的步伐一直不曾停歇,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我用‘火箭’的意象来揭示这种联系。另外,这个3D立体的火箭装置,如果放大来看,是由一个个小像素的点组成的,而这些点正是‘无限’的一个原型意象。”威尔汉试图利用不同的材质,剥除它们既定的意识形态,使其概念活化,并通过重新创作,赋予其新的意义与概念。
于诺伊特拉VDL住宅创作的Blue Flame
Interview
Noblesse:你擅长将现实中的人像或动植物以抽象模块表达出来,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特殊涵义?
Xavier Veilhan:抹去细节,用抽象形式去表达作品,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手法,是因为我把关注点放在更重要的东西上——那就是作品和它们所处的空间环境。你会看到,可能在一个小公园的中央、广场一隅或者以一种意外的形式出现在街角,它必须彻底地融入人群和周围的环境中,毫不突兀。所谓的公共艺术就是与公众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特殊艺术形式,所以我的雕塑并没有附加的修饰成分,甚至还在做着减法。
N: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会引发出空间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对话和共鸣,那么如何赋予一件雕塑作品以“生命”?
V:在我的展览中,观察方式是最重要的。我可能会邀请观众在雕塑的底座上坐一会儿,这样雕塑的功能会因此而改变,即从一件观赏性作品变成一个具有功能性的物体。另外,创作这件事情,就是一个“活化”作品的过程。在艺术家的大脑里面是源源不断的灵感,创作就是把灵感中的“活物”变为现实中的“活物”。但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作品与这个真实世界“不兼容”,那也就无法得到别人的欣赏。
N:选择历史建筑与当代建筑进行创作,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如何将作品的精髓融入这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中?
V:就我与洛杉矶最具标志性的房子——诺伊特拉VDL住宅的合作来说,我们有着一拍即合的默契。我与家人搬进了已故奥地利裔建筑师理查德?诺伊特拉(Richard Neutra)设计的体现功能主义和极简主义的房子里,一个艺术家的家庭在另一个建筑师家庭曾经生活的地方进行创作,也是蛮有缘分的。我在入门处创作了一个诺伊特拉侧面剪影作品,客厅的天花板上吊着一组金色金属球,它们会随着微风而轻轻摆动,房子的最高处有一面用金属做的旗子。另外,我还制作了两辆老爷车和一艘船的雕塑,其中一辆是Blue Flame(1970年创造陆地速度纪录的火箭车,此外1970年也是诺伊特拉去世的年份)。作品和建筑的共同性在于:它们被有意识地选择、组合在一起,并交相辉映地展示着现代主义美感。
N:近年来,你与亚洲的互动更多了,如在香港、首尔、东京举行个展,对你而言,还有什么新的领域想要探索吗?
V:在亚洲,我尝试过很多不同领域的探索。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我展出了用焊接钢板制成的棱柱形马和马车作品——《振动》(Vibration);2011年在东京的路易威登精品店揭幕式上展出了“反重力”雕塑,作品从路易威登表参道旗舰店大楼的阁楼天花板上吊下。2013年又与路易威登合作,为其在上海新开业的由青木淳设计的奢侈品购物中心L’Avenue创作了一件雕塑。未来会尝试对更多新技术的探索,如3D技术,或是其他一些引起大众关注的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