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茂设计了很多优美而富有诗意的建筑, 刚刚落成的巴黎塞纳音乐厅又是一个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杰作。同样动人的是他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关怀,他一直致力于在灾后建造临时避难所与教堂, 给饱经苦难的人们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庇护。
至品生活 采访/撰文:苏欣 图片提供:坂茂建筑设计、Toto画廊·间、CFP@视觉中国
建筑师坂茂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今年春天, 一艘巨大的“帆船”出现在法国巴黎西郊美丽的塞纳河畔,圆融流畅的线条塑造了它弧形的外观,金属和玻璃板缔造的质感使它在晨光暮霭中显得格外轻盈通透,连内部的木质结构都清晰可见。实际上,这是一座名为塞纳音乐厅的多功能音乐设施,它确实就像一艘静静地停泊于河畔的巨型帆船,载着众人沐浴音乐的洗礼,抵达精神的彼岸。
塞纳音乐厅
对建筑领域有所了解的人,不难猜到这座音乐厅的设计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日本建筑师坂茂(Shigeru Ban),那支撑起整个音乐厅的木质网格结构,几乎已经成了他的一个标签。这座音乐厅位于巴黎西郊塞甘岛,这里早年曾经坐落着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商雷诺的制造厂。几年前,政府决定以“文化”这一概念重新打造这座小岛,并在2010年请来法国建筑师让· 努维尔(Jean Nouvel)做整体规划,塞纳音乐厅即是这个规划中重要的功能性项目。不久后,坂茂和他的团队开始参与音乐厅项目的比稿,经过了长达一年半的比拼,终于在2013年4月取得成功。
坂茂赢得这个项目的关键因素,是他对环境和自然的尊重。“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设计中最大化地实现环保,善意地对待自然;并让这座建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尽可能地贴近人性与自然,缔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于是在设计中,坂茂想到了帆船的造型,他沿着河边的混凝土墙打造球形的建筑主体,并极富创造性地将一个3,000平方米的巨大帆形太阳能电池板围绕在主体的外侧,这个沿着采光的方向安置的电池板可以明显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并为大厅提供了一个太阳能防护罩。
在电池板的内侧,是坂茂惯用的木质框架结构,它有效地平衡了玻璃冰冷的质感,是支撑这座建筑的有力骨骼。“这种形态的木质网壳结构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和拉力,是我多年来不断研究木材特性得到的成果。”最终,一座造型轻盈、灵动,颇有一气呵成之感的音乐厅在塞纳河畔矗立起来,其中包含一个多功能厅和一个古典音乐厅,以及录音室、排练室等各种功能的小厅,统统被温暖而质朴的木质结构和通透的玻璃笼罩。
塞纳音乐厅内部网格结构
“毫无疑问,它已经成为塞甘岛的文化重地,它在造型设计和环保理念上的独特性,也势必让它成为巴黎西部地区的新标志,”这是公众对这座音乐厅的评述,显然,当地人对于这一新的公共建筑抱有极高的期许,相信它会如人们所愿,让美妙的音乐之声响彻巴黎西郊的上空。
熟悉坂茂的人都知道,坂茂一向喜欢使用那些取材于自然之中的建筑材料,他以对木材、竹子、纸管等可再生材料的研究而从同时代的建筑师中脱颖而出,享誉建筑界。在他看来,相比钢筋水泥这些现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材料,自然之物会让人觉得亲切、温暖,它们所缔造的那些质朴而宁静的建筑不仅能为人们打造安身的居所,还能让人们的精神找到真正的归宿。
坂茂的代表作之一,法国蓬皮杜梅斯中心
“我愿为普通人服务”
近日亮相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坂茂建筑展:建筑设计与救灾项目的共存”,给了我们深入了解坂茂这些最新作品的机会。这场巡回展览延续坂茂此前在日本东京Toto画廊·间刚刚结束的个展“Shigeru Ban: Projects in Progress”(坂茂:进行中的项目),将其近期的代表作品一一解构,转化为可以近距离细究的形式。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坂茂的众多以木质结构打造的代表作品,包括瑞士钟表公司总部大楼、由布市旅游信息中心和塞纳音乐厅等。展览除了展示塞纳音乐厅的全尺寸模型和影像,以及它从竞标到完成历时6年的设计、建设过程,还会呈现他著名的灾后临时建筑。在那些还原真实细节的建筑模型、建造中实际应用的建筑材料,以及丰富的视频、图文解说中,我们可以更为深刻细致地了解坂茂的设计理念,及其背后感人至深的人道主义精神。
Toto画廊·间坂茂个展“Shigeru Ban: Projects in Progress”展览现场,鸣谢:Nacása & Partners Inc.
坂茂对灾后临时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始于1994年。
当时,卢旺达发生种族战争和大屠杀事件,人民流离失所。在看到迁徙的难民艰难的生存条件后,坂茂决定将他在纸管建筑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灾后临时避难所的建设中。他来到位于日内瓦的联合国难民署主动请缨,建议使用纸管为难民搭建临时住所。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去往卢旺达,以纸管作为支撑的骨架,以帐篷布作为屋顶和墙壁,为灾民制造了50座纸管建筑。坂茂这样谈及他热心于钻研灾后临时住所的初衷,“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时常审视我的职业,失望地发现我们并不能像医生或律师那样,在人们急需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建筑师常常为那些有着强大经济和政治背景的人们设计建筑,在视觉上突显他们的力量,但我认为这一代的建筑师更有责任为那些有困难的普通人服务。”
此后,坂茂便开始了灾后临时建筑的探索之路,并于2014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来自业界权威的肯定。不要怀疑廉价而脆弱的纸管如何能作为建筑材料,为灾民搭建起遮风避雨的房屋,经过坂茂多年的研究和严密的测试之后,这些纸管被赋予了防水、防火、保温、隔音等性能,同时具有高强度的抗压性。此次即将于展览中亮相的“纸管临时过渡安置建筑(神户)”“成都市华林小学纸管临时校舍”“四川省雅安纸管幼儿园”“纸板大教堂”等项目的全尺寸模型,都是他这些年来的实践成果。
为人们建造尊严和希望
在坂茂看来,灾后临时建筑需要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如何最大可能性地实现简便易行和安全保暖,还要考虑这些经受苦难的人们的内心感受。采访中,坂茂回忆起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域发生的那场地震。这场里氏9.0级的巨大地震随即引发约10米高的海啸,对日本东北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当时许多灾民居住在体育馆之类的避难设施中,临时住房完工前,他们被迫在这种困境中艰难度日。在这样高密度的生活环境中,人们无法换衣,母亲无法哺乳,灾民们毫无隐私可言。”
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坂茂带领团队设计了一个用纸管和布帘构成的简单纸制隔断体系,无须木制接头和支架就能把不同的家庭分隔开来。这一系统无论组装与拆卸都简单快捷,并且,所需的材料在接到订单后一周内就可以直接送达每个避难所。
除了这些用于临时避难的设施,坂茂打造的纸板教堂也蕴含了同样动人的人道理念,包括日本鹰取纸教堂与此次参与展览的新西兰纸板大教堂。鹰取纸教堂是日本阪神大地震后,坂茂为失去教堂的鹰取教会所做,纸管作为骨架支撑起落地的玻璃门窗,让教堂内部注入明亮的光辉,给人以充满希望的光明之感,同样也演绎出他简约、轻盈、灵动的建筑风格。
位于新西兰的纸板大教堂
另外一间新西兰纸板大教堂建于2011年里氏6.3级大地震之后,这座教堂以纸管构建起A字形外观,内部线条简约精致,光线从建筑的最高处向下洒落,反射于彩色玻璃片之上,沐浴在这样静谧庄严的光线之下,震后失去家园的人们找到了精神的归属之地。杰弗逊建筑奖委员会主席对坂茂的评价非常贴切:“他用最廉价的原料和最简单的样式,给予穷人尊严和希望。”
这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真切的责任感,他很少为富有阶层服务,或者热心于建造能凸显建筑师个人功绩的纪念碑式建筑,却总是这样乐于为普通大众和穷苦的人们劳作,建造各种灾后临时建筑和启发人们心智的公共设施。同时,也向世界诉说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深情。□
坂茂建筑展:建筑设计与救灾项目的共存
主办方:Toto及Toto画廊·间
时间:2017年10月8日-11月30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楼psD